• 2023年10月学校获评北京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
• 2022年11月《网络赋能、应用落地,实现IPv6规模部署》入选“2022年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优秀案例”。
• 2022年9月学校获北京市委网信办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教育系统第一名。
• 2022年8月完成励学楼、瀚学楼小教室多媒体更新改造;完成瀚学楼公共教室的电子巡考考场建设。
• 2022年4月学校购买服务,全面接手IDC机房运维工作。
• 2021年11月完成敦品楼、励学楼、浩学楼、瀚学楼和博才楼网络交换机升级置换工作,实现各楼宇10G/40G上联、千兆到桌面。
• 2021年10月 “疫情防控背景下数据共享模式创新研究及应用”获评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 2021年8月完成浩学楼多媒体更新改造。
• 2021年7月博远楼第三机房软硬件与平台安装调试完成。
• 2021年4月校园网出口扩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出口500M,电信网出口1.1G,北京教育信息网出口7G,总出口达到8.6G。
• 2021年3月金鼎大学生公寓自习室以及金鼎食堂已开通无线校园网,解决金鼎公寓访问校内资源的用网需求。
• 2021年1月我校获评“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先进单位”。
• 2021年1月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加入企业微信,企业微信用户数达到28692人,其中教职工1225人,本科生11900人,研究生2697人,继续教育学学生3181人,校友8935人。
• 2020年疫情背景下,企业微信、网络教学平台和服务大厅等系统,在学校教学、办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配合防控办、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服务中心等配置服务流程,推进线下工作线上完成,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服务水平。
• 2020年8月我校全部公共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建成常态化录播系统,为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师生对教室课程资源录播和直播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线上平台,满足混合式教学的需求。
• 2020年建成博远楼机房联播授课系统。
• 2020年我校“基于多元异构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获评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
•2020年对我校新增的3个重要信息系统进行了等保备案,并通过了教育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的测评,取得了合格证明。我校二级等保系统增加到16个。
• 2019年等保系统调整,增加3个等保二级系统,开展等保测评工作。
• 2019年进行无线出口扩容工作,总带宽达到5G,提升无线用户连网网速。
• 2019年实施基础设施及网络安全建设项目(IDC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校级云平台,提供计算、存储及虚拟化服务。
• 2019年齐斋(四公寓)弱电及网络建设。
• 2019年微信小程序“我的北方”上线,集成学生最常用功能。
• 2019年邮件系统升级,增加阅后即焚、语音视频邮件等功能;部署海外转发服务。
• 2019年3月信息中心更名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 2018年底,完成国际学院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机房、视频会议室建设任务,助力学校迈向国际化的特色发展目标。
• 2018年10月,建成我校首批四间智慧教室,作为学校智慧教室建设模式的先期探索与实验。
• 2018年完成教学教务应用,包含选课,课表、考试安排、成绩、空教室。
• 2018年信息中心接管瀚学楼地下一、二层IDC机房。
• 2018年在作业、课件、数据、移动应用等方面升级多模式教学网。
• 2018年更新WEB防火墙及增加了网络安全日志审计设备。
• 2018年完成校园教学区无线网建设,覆盖瀚学楼、励学楼、浩学楼、教学实习楼、博艺楼,该项目采用软件定义网络(SDN)架构,实现了基于用户角色的权限控制和策略随行,实现了自动化运维和智能网络运维。
• 2018年校园网IPv4出口3.5G(教育网500M、电信1G、教育信息网2G)、IPv6出口2G(CernetII 1G、高校IPv6互连1G)。
• 2018年完成校园网认证系统升级,实现802.1X、PORTAL和访客认证。
• 2018年开通移动支付平台,支持微信和支付宝,实现学费、自助打印、教学服务大厅开放缴费等移动端支付。
• 2018年建设学工系统和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
• 2017年8月,从研究生院接收标准化电子考场一期工程,并完成浩学楼东区12个大教室和西区部分教室新增33个标准化电子考场的建设任务,满足相关上级部门和我校在重大考试时对标准化电子考场的需求。
• 2017年校园有线网开通IPV6,出口带宽1G。
• 2017年我校建设了党委常委会与校长办公会会议系统,实现两会网上审批、会议材料无纸化、数据信息化管理。
• 2017年增添了数据备份设备,增加了虚拟服务器的容灾性。
• 2017年实施移动校园门户建设项目,基于微信企业号完成微网站、学校主页通知、一卡通查询、教师和学生服务、校园互助等功能。
• 2017年起开通“点滴校园”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展示大学生活足迹。
• 2016-2017年完成学生宿舍区、生活区室内无线网建设。
• 2016年完成信息门户建设,升级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教务、网络教学、科研、人事、邮件等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
• 2016年校园网有线信息点达到一万个,出口总带宽达到2.3G。
• 2016年2月,信息中心基础实验室迁至博远楼,共三个计算机实验室,共350台计算机,415个机位。
• 2015年完成第三实验楼网络有线、无线网覆盖。完成图书馆无线网升级改造,校园网认证系统升级,启用无线802.1x认证,提升用户上网体验。
• 2015年建设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建设公共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
• 2014年9月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中心更名为信息中心,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划归计算机学院。
• 2014年建设网站群系统,完成邮件系统升级,开通学生邮箱和校友邮箱。
• 2014年出口部署缓存设备,提高出口带宽利用率和用户体验。
• 2014年部署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出口防病毒网关、网络安全审计系统、远程安全评估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
• 2014年部署服务器虚拟化环境,包括存储、刀片服务器和虚拟化软件。
• 2013年校园网开通IPv6,分别通过1G的链路连接至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和北京高校IPv6联盟。
• 2012年第四教学楼8层以上有线网改造。
• 2011年校园网进行有线网改造,信息点增加至8000点。
• 2011年有线、无线网覆盖艺术楼。
• 2010年有线、无线网覆盖图书信息楼。
• 2009年完成了数字校园一期和校园一卡通一期项目建设,建立了一卡通物理专网,实现了教务、科研、人事和网络教学系统的单点登录。
• 2008年7月三教实验室(2001年7月建成)扩建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实验室和计算机数据库实验室,当时中心共有600台计算机,承担了全校近80%的计算机教学实验任务。
• 2008年开始建设无线网,覆盖体育馆、会议室和部分专业教室。2009年无线网络覆盖至大教室、红叶公寓和国际教育中心。
• 2008年开始我校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逐步使全校101间通用多媒体教室实现了网络化、智能化及远程控制,朝信息化方向迈进。
• 2007年校园网出口扩容,教育科研网提速至100M,开通50M联通出口。
• 2007年校园网启用上网实名认证制度。
• 2005年多模式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北方工业大学)荣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
• 2004年校园网完成二期工程建设,有线网络覆盖第二、三、四教学楼,全校总信息点到达1000个,校园网出口及核心升级,教育科研网链路升级为10M光纤
• 2003年7月四教计算机实验室建成,有240台微机,是我校最大的实验室。
• 2003年6月计算中心更名为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中心。
• 2003年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校园网建设验收工作中,我校获得市属市管高校第三名。
• 2002年8月,电教中心(1981年成立,校直属独立单位)并入计算中心,负责全校多媒体教室及校管会议室的设备运行。
• 1999年3月21日正式在互联网发布北方工业大学主页,地址为www.ncut.edu.cn。
• 1998年7月计算中心改组,包含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校园网运维组三个部门。
• 1997年学校开始建设校园网,通过64K DDN专线接入教育科研网,有线网络覆盖一教、二教、图书馆、一实验、二实验、设计一楼和设计二楼七幢楼宇,共50信息点,开通了邮件、域名和文件传输服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开始接入互联网。
• 1995年建成我校第一个面向全校计算机教学的专用机房。
• 1989年1月,全校计算机语言教学及其计算机设备均由学校统一归口管理,成立了校计算中心和CAD研究中心,由学校直属管理。
• 1982相继成立了运维组和计算机教研室;随后陆续建成IBM XT计算机机实验室及M68000微型机绘图机房等计算机实验室。
• 1980年1月成立北京冶金机电学院计算中心。